关灯 字号:小

第400章 道阻且长
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
一秒记住【笔趣阁】biquge365.net,更新快,无弹窗!


    翌日清早还不到辰时,曹睿刚刚梳洗完毕丶来到了书房之内,内侍就禀称枢密右监王昶到来。
    曹睿点头,看向内侍官毕进:「问问王文舒吃饭了没有。吃了就在外面候着,若是没吃,进来赏他一份。」
    不多时,毕进领着王昶一同走了进来。
    曹睿抬头看了王昶一眼,淡定说道:「入坐吧。毕进,给王右监端来一份。」
    王昶躬身一礼:「谢陛下赐膳,臣已经用过饭了。」
    「怎麽,坐不住了?」曹睿一边用象牙箸夹起一片肉脯,一边问道:「昨晚大将军传来的关西军情,你与王伟台如何想的?」
    王昶拱手道:「臣昨夜与王左监议论,正要寻满将军通禀之时,就收到陛下口谕,因而按住了此事。」
    「臣二人以为,既然西边有警,今日出兵的分派是不是要再考虑一番?」
    曹睿放下象牙箸,略带疑问的看向王昶:「诏令都发下去了,你想怎麽考虑?不打了回洛阳,还是向西边用兵?」
    王昶道:「是不是让羽林右军到长安待命?骑军离战区近些,也好方便调派。」
    曹睿轻叹一声:「今日你与朕当面说话,朕也就顺便提醒你一个缺点。」
    王昶有些纳闷:「还请陛下示下。」
    曹睿道:「王卿在枢密院一年多,做事得力做人得体,朕大体上还是满意的。不过,你有时做事太过于追求完美,事事严控细节,而且信不过同僚。」
    「左监王伟台在枢密院还有多少声量?朕早就听人说,王右监在枢密院,是如『录枢密事』一般的权重。」
    「臣不敢!」
    面对皇帝如此说法,王昶只得下拜请罪,口中说道:「臣只是忠于职守,未敢有丝毫懈怠,并非要有揽权之心。」
    「起来,回到座位上去。」曹睿轻轻用手叩了几下桌案:「朕没有问罪的意思,听朕说完。」
    「遵旨。」王昶深吸一口气,转而坐下,胸膛略微起伏着。
    曹睿道:「做事细致当然是好事,也要讲究大的方略。就拿此番诸葛亮进犯阳平关一事来说。」
    「去年四月诸葛亮来攻沓中,大将军丶张儁乂丶陆伯言三人不是配合的不错吗?」
    「阳平关的险要地势没有变,蜀国的国力没有增加丶将领没有变更,大魏在关西的军力甚至还有所增长。关西对蜀地,已然足够,并不需河南再行支援。」
    「朕信得过关西众将,王卿也多相信他们一些。遇到大的军情,还是先从整体考虑为好。整体无虞,那就要相信他们。不要因为自己可以做事,就一定要去做些什麽,以求心安。」
    「就像朕信任满宠与你治理中军一般。你们不是做的很好吗?」
    王昶起身施了一礼,轻叹道:「陛下真是将臣说透了。臣现在思及自己的性格,与陛下说的并无二致,确有些不妥。」
    曹睿看向王昶:「枢密院是新官署,也是朕做的一项改变。朕当时点了你负责,就是对你有大的期望,让你好生历练打磨一番。」
    「王卿知道自己的性子和谁有些像吗?」
    王昶有些困惑的问道:「和谁像?」
    曹睿笑着伸手指了指西南方向:「和蜀国的诸葛孔明有些像。」
    「臣丶臣……」王昶有些惊讶的看着皇帝,想说些什麽,却说不出来。
    曹睿轻笑几声:「朕是说你有宰相之才。如今大魏没了丞相,说不得你日后能做到阁臣。」
    「好了,朕不与你多说,即将点将开拔,朕也要见一见将军们了。你且回去给大将军回信,然后告知朕伐辽东之事。」
    王昶拱手应下,补充道:「枢密院和尚书台的位置是不是也要告知一下?」
    曹睿摆了摆手:「不用,让他发信到洛阳好了。」
    「枢密院丶尚书台先随朕到邺城,然后再论其他。」
    「遵旨,臣告退。」王昶行礼后缓缓离去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由于中军各部的目的地并不相同,因而行军路线也多有差异。
    牵招率领武卫军驻在许昌,因而只是亲来送行,不涉及行军移营之事。
    程喜的羽林右军返回洛阳,乃是先从许昌向西走,经摩陂丶广成关北返,也如牵招一般前来送别。
    剩馀的两万骑兵和一万步卒,均是随皇帝一同北上。经许昌丶鄢陵丶开封丶浚仪,在白马渡过黄河,再经黎阳丶内黄前往邺城。
    临行前,许昌城东郊的校场之内,曹睿骑在御马之上,看向牵招丶程喜二人:「你们二人驻在许昌丶洛阳,非大事不可轻动。」
    「如今朕带着尚书台丶枢密院一同前往河北,你们二人暂归尚书左仆射卫臻丶卫尉董昭二人统领,安定后方亦是功劳。」
     「朕此番北上,一年左右必返。勿要负了朕望!」
    牵招丶程喜二人齐齐拜倒在皇帝驾前:「臣等谨遵圣意。」
    说罢,曹睿转头看向黄权:「黄卿在豫州做的不错。你的职位,等朕回来另有计较。」
    黄权拱手一礼:「有臣在豫州,陛下尽可放心。」
    简单嘱咐了几句后,曹睿也再不疑迟,下令全军向北进发。
    曹睿自黄初七年起,共有三次出征,三次的心态也都截然不同。
    黄初七年十二月,从洛阳随中军骑兵一同行至寿春。彼时的曹睿对行军作战还不了解,军令丶旗帜丶移营丶侦查丶阵型丶调度等等,都是从洛阳向南边走边学的。
    是一种忐忑和期待交织的状态。
    太和元年十二月,从洛阳率中军骑兵向西援护陇右。那时曹睿比首次出征多了些从容自信,但也由于诸葛亮的名头谨慎异常。
    越打越从容,越打越生信心。随在军中半年之久,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,也都了解的差不多了。
    文人笔墨下的神鬼之谋,仅仅只是存在于书面上的诡诞之谈。真实的战争,不过是在竭尽全力获取信息的前提下,努力做好手上资源的调配。
    以正合,以奇胜,正是如此。
    理解又加深了一层。
    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!
    而在当下,太和四年正月的第三次亲征,心态则闲适得多。
    是攻非守丶掌控主动权丶骑兵更强丶敌人比吴蜀更弱……
    各项原因交织在一起,北上中军的整体,都没有太多的紧张忧虑之感,反而立功求胜之心极炽。
    当一支军队胜了又胜,军队的脊梁和骨气就立了起来。
    但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。
    如今的大魏中军,不过是在黄初年间重立丶在太和年间崛起的一支新军。
    若要问及此前的中军去向,那就不得不提到曾经的大魏外姓将领之首,于禁于文则了。
    建安二十四年正月,故征西将军夏侯渊在汉中身死,武帝曹操亲率中军往救。
    五月,魏军粮草辎重难以维系,武帝曹操率军从汉中撤回长安。彼时的曹操本人饱受老病困扰,已经难以正常领军。
    七月,曹操本欲令曹植率中军赶赴襄阳营救曹仁,可曹植却因酒醉不能成行,因而派遣时为左将军丶假节钺的于禁前往。
    建安二十四年八月,大雨,洪水。
    于禁降,三万中军尽墨。
   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于禁身为曾经的外姓将领之首,起到了类似夷陵之战中刘备的作用。只能说北方底蕴犹在,损了许多还能重立。
    而先帝曹丕在黄初年间的多次军事行动,其实起到了重立中军的作用。
    十年过去,中军之精气神又强盛如此,实乃不易。
    众军北行,曹睿骑在白马之上,望着远方的白云丶山林与原野发呆。
    司马懿拨马凑上前来,笑着说道:「陛下,此番行军不同以往,周围城池众多。中原本就是人口稠密之地,各县之间近者五六十里丶远者不过百里,骑军北行每日皆可宿于一县。」
    「今日大军可以在鄢陵与尉氏之间扎营。」
    曹睿回过神来,侧脸看向司马懿:「司空也随朕出征了三次,这三次有何异同?」
    司马懿轻轻捋须:「局势越打越开,国力越打越强。能战敢战而不好战,这才是国家强盛之本。」
    曹睿摇头:「朕没说大魏,朕在问司空本人所思所感有何异同。」
    司马懿思略了几瞬,缓缓说道:「臣只是有些感慨创业艰难丶守业亦难。」
    曹睿笑道:「司空这话是何意思?」
    司马懿道:「昔日武帝以陈留一地起兵,每临战事必亲统大军前往,终能平定北方丶肇成帝业之基。」
    「文帝三次征吴,陛下又三次亲征。」
    「如今天下非昔日王莽作乱之后,蜀丶吴两国也不是公孙述那种凭一重将就可征讨之国,只能辛苦陛下沐风栉雨丶亲率六师。」
    「惟愿陛下早日廓清宇内,四海一统。」
    曹睿看向司马懿:「司空所说朕都听到了,这是朕的志向,也是武帝丶文帝数十年来的志向。」
    「不过,今日朕也问问司空。司空有何志向呢?」
    司马懿施了一礼,沉声答道:「生前留名,死后流芳。」
    「陛下,这就是臣的志向了。」
    曹睿点头:「朕也期待司空立下功勋。朕今年二十有六,司空也才刚过五旬。路漫漫而修远兮,道阻且长啊!」(本章完)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验证码: 提交关闭
猜你喜欢: 重回飞扬时代:从淘金窝子开始 同时穿越成猫:我靠众筹修仙 网游:神级刺客,我即是暗影! 不做英雄的我有什么错 少年幸之旅一牧野大战 斯莱特林的哑炮之子 离婚后,我成了东京文豪 奇门风水大天师 假如可以重生 重生80年代做产业 光宗耀明 大唐世家子 副本0容错,满地遗言替我错完了 三塔游戏 赶海:开局一把沙铲承包整个沙滩 次元鉴肉师 我的仇敌成了我的道侣 梦回1997,我成了网文鼻祖 动漫系制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