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笔趣阁】biquge365.net,更新快,无弹窗!
四摄是道场,摄众生故。
四摄法是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。学大乘菩萨道只有牺牲自己,布施出去不要求回报。
爱语第一是要关怀别人,要跟人家讲话,不是不讲话。
第二是所讲的话要别人听得进。
利行是所作所为都是利于人家的,不是利于我的。
同事更难,为了要教化人家,即使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只好去做,慢慢把他哄上路,所以跟他同事,他喜欢做的事你陪着他做。
四摄法是菩萨的道场,由此才能包容众生。
多闻是道场,如闻行故。
多求学、多听、多研究就是多闻。有人听经一耳进一耳出,自己觉得已经懂了,但是不能如闻行,听到的道理,不能变成自己内在的心性行为。
伏心是道场,正观诸法故。
一切修行是要降伏我们的妄想狂心,伏心就是《金刚经》的第一段,须菩提问佛要怎么样降伏其心,就是降伏妄想心念、烦恼。
能降伏其心就是道场。把妄心分别心真降伏了,智慧就开发了,若一切佛法得正观,不会得邪见。
三十七品是道场,舍有为法故。
佛学的重点就是三十七个菩提道品,是大小乘的基础,我们一定要搞清楚,刚开始至少要把名字和数字记清楚: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。我反复讲过很多次了,次数都记不得是很严重的。
三十七菩提道品,基本是建立在四念处上,这是修行的第一步,一切禅定都从这里来,我们都讲过了。
这三十七菩提道品,虽然是属于有为法,但是佛法是讲无为,讲空,《金刚经》上佛说:“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”,你怎么空,怎么达到无为呢?
记得有句诗:“有为须极到无为”。意思是说,把有为法修到家了,自然达到无为法空的境界。
所以大家不要自认为是修大乘法,修空的,小善小事都不为,那就错了。
四谛是道场,不诳世间故。
四谛是苦集灭道,是学佛的第一步。
世间皆苦,是苦谛;众生以苦为乐,抓住痛苦当快乐,是集谛;要解决痛苦,灭尽苦、集就得道了,是灭谛和道谛。
人类,甚至说一切生命,有个共同的目的是离苦得乐,都想求得享受求得快乐,事实上三界众生都是以苦为乐,把轻微的痛苦当成最高的享受,这就是所谓众生的颠倒。
例如你去按摩很舒服,其实按摩是轻轻打你,打重了你就痛苦了。所以说世间一切皆苦,没有错,没有说谎,懂得如此,才真正解脱得道,离开一切苦得究竟乐,这是佛法的真义。
缘起是道场,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。
如果抽出《维摩诘经》这一句话来考试,要吃苦头了。
大家都会念《心经》,对不对?其中有“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”。
同这句话一样,包括了十二因缘。
你们十二因缘记得清楚吗?如果连这些基础的名词次序都背不出,还觉得自己学问思想非常高,那才是莫名其妙。
恐怕有些居士不了解十二因缘,我再讲出来:
无明缘行、行缘识、识缘名色、名色缘六入、六入缘触、触缘受、受缘爱、爱缘取、取缘有、有缘生、生缘老死。
这是十二因缘。十二因缘管三世,前生、现在、来生。大家谁记得妈妈没有生你之前在哪里?都记不得了。
现在把过去切开,一个人一念之间来投胎,生不知从哪里来,死了会去到哪里,有没有把握?也不知道,统统是无明,就是莫名其妙,就是糊涂。
不要说生死哪里来去了,你们明天早上醒来的第一念会是什么,你有把握没有?
绝对没有把握!那个念头怎么来怎么去都不知道,所以叫作无明,这是道理上的无明,什么都不知道,没有光明,没有智慧,一团黑暗。
一切众生是怎么来投胎的?就是行,行就是动,念头一动就来了。
这个动力的前面是无明,莫名其妙,不知道怎么样动的。
如果明了就不是十二因缘,是得菩提了。
贪瞋痴慢疑,一切大烦恼、小烦恼、随烦恼,统统是一念无明。
有念,生命这一念不知到何处来就是无明。
佛经说:“一念瞋心起,八万障门开。”
人发了脾气,起瞋心,就有障碍了。
又说:“瞋是心中火,能烧功德林。”怨天怨地,愤世嫉俗,对任何人都不满,对环境也不满,种种埋怨都是瞋念。
有很多人学佛,佛经读得很熟,佛学也讲得很好,文章也写得很好,样样都会,但是事情来了就不行了,结果是在那里自欺欺人。
贪瞋痴当中,瞋是最大的无明。小说《济公传》中写到,济颠和尚有天喝醉了,半夜里起来就大叫,“唉哟!不得了!无明发啰!”
把大家都吵醒了,众和尚要追打他,他就跑,结果回头一看,庙子失火烧光了。
原来他是要告诉大家,火要来了,又不好明讲。
火就是瞋心,瞋心就是无明。
无明缘行,我们投胎的动力是行阴。你们打坐念佛为什么杂念妄想去不掉?现在应该知道了吧!我已经讲明了嘛!
因为行阴没有停止啊!它永远都在动,没有办法,等于我们睡觉时血液循环没有停止。
我们不能得定,不能专一,就因为行阴的力量大得很。
无明缘行,一念无明引起这一股念力,它动性不停。
行缘识,一有行动又引起中阴的意识,我们思想意识不能停,因为行阴动了,缘就是连锁的关系,,。
中阴意识看到男女两个有缘的,三缘和合入胎了。
识缘名相,一般人称名相就是胎儿,因为四大就是相,变成了有形的肉体。名相缘六入,胎儿在母体中起变化,有眼耳鼻舌身意,就是六入,有了生命。
六入缘触,触是内外接触起了知觉感觉的作用。
触是身根来的,有了身体就有感受,譬如穿了衣服觉得冷或热,是触。
触缘受,这两个有什么不一样?触是讲起作用,你两手合拢来感觉到是触,你手合拢觉得暖还是冷,到心里头去了,身心两个发生关系,那是受。
感与受不同,那能够感的是触,受是连到心里。
触法有时不一定连到心里,也就是生理上叫触,可以说是医学上讲神经的反应。
如果我们某一部分神经麻痹,神经反应我们感觉不到,但那没有麻痹的神经还活着的,触法还在,只是你心里可没有受了,所以触跟受是不同的,否则会觉得差不多。
因为受,好受的就爱,受的爱,爱得要死就要抓住。
爱缘取,我要这个茶杯、这个手表,要抓。
这世界上越抓紧就越会飞掉,求不得苦嘛!人生有八苦。
你越想求它,它越厉害,同物理一样,向心力有多强,离心力就有多强。
天下事有时你不想抓它,它偏跑来了。
爱别离苦的背面就是怨憎会苦,你不要的它偏来,你不愿意见的人,一转弯就碰见,跑到厕所里还碰见哩!喜欢看到的人偏偏写信不回,是不是?人生就是这样。
取缘有,因为抓住有,所以构成了偶然暂时属于你的,这就是有。
其实没有真的有,一定会散去的。
所谓“积聚皆销散,崇高必堕落,合会终别离,有命咸归死”。爬高了一定要下来的。东西啊!钱啊!累积多了一定散掉用掉,很多钱也是替别人累积,儿女也是别人啊!天下无不散的筵席。
只要有生命,总有一天会死亡的,所以有是抓不住的。
有缘生,生缘老死。
死了呢?一念无明,无明缘行,又来投胎了,这叫十二因缘,是圆圈。
所以要想修行得道,就要断无明,也就是要断见思二惑,断惑就证真,证到真如就得道了。
所以基本上无明一念空掉就得道了,以小乘来讲就得阿罗汉了。
大乘的菩萨还要进一步做到《心经》说的:“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”,你以为切断就得道了吗?
错了,那是小乘偶然的,等于“抽刀断水水更流”,是假的空。大乘菩萨毕竟空,不需要断去无明。所以断惑证真是小乘法门,大乘菩萨没有讲断,非断非常。无明没有断,而是转无明而成真如,转识成智。因为无明本身是空的,它不停留的,用不着断它。
所以说:“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”,所谓尽就是断,不需要断就空了。《心经》这一带一路悟到底,“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,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,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……”就是菩萨境界。
维摩居士这里也讲:“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”。你这才会晓得缘起性空,性空缘起。
一念无明怎么样缘起而来?它自性本空,不要你去空它的,本来不存在。
所以“缘起是道场”,十二因缘同无明,乃至最后老死皆无尽,不需要你去断它,是它来空你。
诸烦恼是道场,知如实故。
小乘的修法是要断一切烦恼,断惑证真。
维摩居士说烦恼本身就是道场,因为烦恼本空嘛!烦恼是心态的相状,你不被现象所束住,那个心态是本来清净,本来是实相,你知道真实。
所以“烦恼即菩提”这句话,也在《维摩诘经》里。
众生是道场,知无我故。
他说,不用离开一切众生,众生主要指人类社会。
你要跳出红尘,离开这个社会,你想躲到哪里去?
你说自己什么都不要了,只有青山绿水,自以为很解脱,但是都被这些颜色困住了,是更红的红尘。众生世界本身就是道场,用不着逃避。
如果没有众生,也不需要成佛了。
既然没有众生,自然不需要度众生了,何必成什么佛呢?有人感叹这个世界太乱,我说就因为世界乱你才有事可做,世界不乱你还有屁用?
因为有众生所以才要成佛度众生嘛!没有众生你成佛干什么?没有对象了嘛!
一切法是道场,如诸法空故。
一切法包括了魔法、外道法。如果魔法、外道法不在一切法之内,逻辑上这一切法就不能叫一切了。
善法、恶法、有为法、无为法……无法而不在内,才叫一切法,而一切法皆是道场,因为一切法自性本空。
降魔是道场,不倾动故。
学宗教的人都很迷信的,讲有魔啊!有鬼啊!什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,说得像真的一样。实际上魔在哪里?
魔都在你心中,是自己捣鬼。
所以说起心动念就叫做天魔,如你硬压下念头,不起心动念就是阴魔。
或起不起,有时有念有时又好像无念,就是烦恼魔。
什么是或起不起?
就是“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,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”。有个文人,有天听见雨打芭蕉,心绪凄迷,就在花园的芭蕉叶上写了一个句子:
是谁多事种芭蕉?早也潇潇,晚也潇潇。
有位小姐看到了,就接着写:
是君心绪太无聊,种了芭蕉,又怨芭蕉。
其实,人生境界不管出家的在家的,都是种了芭蕉,又怨芭蕉,所以一切都是自造的。
《西游记》中描写孙悟空头上被观世音戴了个金箍,最怕唐僧念紧箍咒,一念咒孙悟空就头痛,只好听话了。最后到了西天,唐僧也取了经了,孙悟空一想,头上的金箍还没取下,就跑去找如来佛,请佛帮他取下来。
佛就笑了,问他:“猴子,是谁给你戴上这个金箍啊?”
孙悟空答:“是观世音啊!”
佛要他摸摸自己的头上是否有个金箍,孙悟空一摸,真的,本来就没有戴上。
这就是“种了芭蕉,又怨芭蕉”。
孙悟空因此大悟,猴子就成佛了。
人生这个头痛的圈圈都是自己戴的,每个人没事还要想个办法,找个圈圈戴到头上,戴上之后,头痛极了,好烦恼啊!然后想尽办法把这圈圈脱掉,还告诉人自己本事多大,能脱下这个圈圈。
脱掉了不到三天,头不痛了,人就不舒服了,又来一个圈圈把头套上去。
讲回到降魔,哪里是魔?你以为打坐看到可怕的鬼是魔吗?那些魔都不可怕,就算那个魔要吃你,你给它吃下肚,两手一抠,不就抠了个窟窿出来了吗?
孙悟空最是用这个办法的,被吃下去,一捅就出来了。
被鬼弄死了也好嘛!死了找他变鬼跟他打一架。
这没什么可怕的,最可怕的是自己心中之魔,烦恼魔。
唉!种了芭蕉,又怨芭蕉。这个很难办。
所以维摩居士说“降魔是道场”,什么是真降魔?就是不动念,“不倾动故”。你不去种芭蕉,当然就不怨芭蕉了嘛!三界是道场,无所趣故。
跳出三界,你去哪一界啊?是第四界、第五界,还是第六界?
智不住三界,悲不入涅盘。已经跳出来的人自由自在,来去自由。
师子吼是道场,无所畏惧。
诸佛菩萨说法如狮子之吼,狮子为百兽之王,狮子一吼,百兽都为之头痛脑裂,所以常比喻诸佛菩萨的说法是狮子之吼,就是这个道理。
也就是说,诸佛菩萨说法说真理讲正道都没有恐惧。
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,无诸过故。
佛有十力,四无畏,十八种不共法,都是道场,这些名词前面已经讲过了。
三明是道场,无余碍故。
成佛得道三明六通,六通前面讲过了,三明是漏尽明、天眼明、宿命明。
明比通还厉害,通不过是打通了,像阴沟一样通了;明像太阳出来,无所不照。三明是道场,没有残余的障碍。
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,成就一切智故。
这就统统告诉了我们,什么叫真正的学佛。
道场不在山上也不在庙子,就在你心中。讲了那么多,你随便从哪一点悟道都真是道场了。
“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”,根本大彻大悟就是道场,到了这个境界,一切大智慧成就,成佛了。
维摩居士对光严童子一路棒子打下来,都打光了,扫光了一切。
他接着说:“如是,善男子!菩萨若应诸波罗蜜,教化众生,诸有所作,举足下足,当知皆从道场来,住于佛法矣。”
他说,你应该悟到这些道理,懂了“如是”,也就是懂了前面所讲的,一切学佛的人一定都懂了这个道理,应该依六波罗蜜教化一切众生。
菩萨在世间所有作为,“举足下足”,就是提得起放得下,像脚走路一样,统统都是道场。
你哪里去找个清净道场?菩萨道在世间举足下足,“当知皆从道场来,住于佛法矣。”
佛法就在这里,哪里有道场?一念清净,当下就是道场,你又何必“种了芭蕉,又怨芭蕉”?
维摩居士给光严童子说法,这位菩萨名光严,智慧光明的庄严,这一段法都是说智慧庄严。
“说是法时,五百天人,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故我不任诣彼问疾。”
维摩居士讲完时,在场同时听法的五百天人,都大彻大悟了,都懂了。所以光严童子也表示,自己没有资格代表佛。
《维摩诘经》到这里,由十大小乘阿罗汉弟子开始,一直到大菩萨弥勒菩萨、光严童子都不敢当代表。
不是不敢去,如果你认为他们是不敢去见维摩居士,那同我们世间人一样,何必学佛呢?
这一班人也太不伟大了。其实他们是不敢作佛的代表,可是求善知识问法是很愿意的,就是愿意当学生。
所以最后只有文殊菩萨去了。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,一切佛都是他教出来的,只有靠他的智慧带领大家一起去,这是《维摩诘经》的故事。
我们知道,《维摩诘经》这一品,讲的是大乘菩萨境界,重点在每一位大乘菩萨的见地。
第一位弥勒菩萨所代表的见地是,如何是菩提,也就是如何是得道,大彻大悟,悟的是什么东西。
第二位光严童子所代表的见地是,如何是道场。道场是修道的地方,佛教中的显教和密教将修道的地方都称为道场,例如庙子、佛殿、佛堂等。
有称庵或堂的,过去习惯将比丘尼所住的地方称庵,在家女居士修行的地方称堂。
称寺的,就是丛林、大禅林。
称庙的,普通把庵、堂、寺都称为庙,但是近世大陆出家人所住的地方很少称庙的,庙代表了一切神庙。
道士们所住的地方不叫寺也不叫庙,而叫观,读音如灌。
这些都算是道场。佛堂是道场,大殿是道场,佛的塔庙是道场。
有时候在家人请法师们来念经或是放焰口,临时搭个棚子,挂个佛像,那个地方就叫道场。
中国佛教的习惯,在念经做法事的地方,就叫作道场。今日的闽南语、广东话大概还有的,说某某法师作道场去了。
中国的民俗观念上,一个念经、修行、打坐的地方都叫道场,这是宗教形式上的观念。
《维摩诘经》却告诉我们,大乘佛法真正的道场在心,不在外形,不着相的。
他还讲得客气:“缘起是道场,无明是道场”。换句不客气的话,厕所,天堂,不垢不净。
只要心一念清净了,当下就是道场,就是修道的场所。
顺便告诉你们一个故事,现在东方的文化,尤其是禅、佛学,流通到外国,尤其美国,已经很久了。
当时在美国有一位中国的老教授,他没有学过禅。
在美国当教授也很可怜,随时要有新的东西补充,如果三五年没有新的著作、新的报告发表,就落伍了。
其实在中国也一样,每一个读书人到老都在用功,不断的上进。
因为禅开始在美国流行了,所以大学里要他把禅宗的东西翻译出来,他接受了这个任务,翻译禅宗的《指月录》《五灯会元》等等。
那时他跑到日本东京去翻,碰到很多问题,日本佛教界也不能完全满足他,最后不知怎么打听,到了我这儿。
我因为他是中国人,希望翻译到外国去的东西不要给中国人丢面子,就答应帮忙了。
后来才知道他原来也没有学佛、学过禅的。
其实现在也很多这样的人,这些在国外的中国教授,每位都懂禅,唉!真是可笑!
他把翻好的东西寄来要我审查,我要他一部分一部分寄过来,全文一次送来我没有时间。
那时有位老道友黄居士,他现在都有九十多岁了,他英文程度很好,我那本《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》就是他翻译的。
我就请他审查,看看翻对了没有,有问题就来问我。
结果看到那位教授把道场翻译成坟墓,黄老居士很生气,就讲:这种错误怎么得了?我不改了!哎呀!我就讲,千古以来翻译的东西各种错误是很多的,你也不要生气了,还是给他改过来吧!何况,他把道场翻译成坟墓还是有道理的。
什么道理?中国人过去要和尚去坟上放焰口念经,盖一个棚子,就说作道场了,习惯了。
这教授小时候在国内,大概看过和尚在坟上念经作道场,因此他想道场就是坟墓嘛!但是你们同学千万要注意!不要因为常识不够在外头闹笑话,你外出弘扬佛教不要变成黑扬佛教了。
过去的鸠摩罗什、达摩祖师,这些大师们到中国来翻译佛经,翻得那么好,那么准确,可不简单。
过去因为有政府、皇帝的提倡,每一个翻译的地方都有千把人,这些很高明的人集中在一起,一个名词、一句话都研究了好几个月才确定。
不是像你们现在学了几句外文,中文又只差一点,然后就乱翻一遍,牛头不对马嘴!这是讲到道场,特别插进这一段。
我们学佛的两大观念在这儿了,怎么样才是道,就是菩提,由弥勒菩萨代表,这讲过了。
第二个问题,怎么样才是修道的地方,也就是道场,由光严童子代表。
修道的地方不在那里,一切在自己的心中。
前几年我要闭关,到处看地方,好多老朋友都要我去他们那里,有的房子我看了就跟他们说不行。
也有人要送我地,那我还要盖个房子,等盖好了,也许我闭关都该改成闭棺了。
忽然想想,自己也傻,还找什么地方,都市里就可以闭关,我住的地方门一关就闭关了嘛!心关了就关了,到哪里才叫闭关啊?所以人家以为我去了一个山顶上,其实我就在都市里关了三年。
自己把门一关,当天就开了。不要特意找什么清净地方修道、出家,你心不清净,哪里都不清净,去哪里都没有用!道场就是这个道理。
你们去找什么庙子?到庙子里才不妙呢!一样的烦恼,一样的痛苦。
你真死了以后,嘿!什么痛苦的地方都是道场。
注意!这是大乘佛法的要点。
弥勒菩萨代表菩提,把道是什么搞清楚了。
悟了道以后,找个地方行道,道场也搞清楚了。
悟道、行道,地点也有了,现在开始学道。